铁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0年12月)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大发展、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本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铁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重点,集中体现了区委、区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决策意图,是各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十二五”时期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突出振兴老工业城区、建设和谐铁西主题,按照“总量倍增,位次前移”的要求,科学发展铁西。经过五年的努力,铁西区已经建设成为新型工业与特色商贸并重,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型城区,提前2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末,全区GDP预计达到63.2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年均增长27.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57亿元,是“十五”末的3.3倍,年均增长27.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3.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2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53.3亿元,是“十五”末的3.5倍,年均增长29%;外资调入累计完成16539.8万美元,出口创汇累计完成16970万美元,是“十五”期间的3.9和6.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6亿元,比“十五”末增加4.46倍。
——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成效显著,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按照“区内聚商、区外建厂”的总体产业布局思路,积极拓展发展空间,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了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内商外厂”的产业格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五年来累计实施工业项目346个,引进域外资金7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7.5倍。“十一五”期间打造出福鞍集团等一批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形成了装备制造、船舶零部件两大产业集群。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张,产业地位显著提高。全区商业企业由“十五”末的390户发展到600余户,商业网点增加2000余户。培育专业市场11处,年交易额达到30亿元。同时加快了路域经济开发建设,人民路精品商业景观路和中部五金机电、南部建材家居、西部文化休闲、北部汽车销售服务四大经济板块初具规模。家电、五金机电、汽车销售服务三大特色服务业集群已占全市市场份额80%以上。“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注重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项目升级实现历史性突破。“十一五”期间,共新增外资企业26家。“四个一批”项目达到500 个,其中超亿元项目72个,超5亿元项目10个。目前竣工投产项目达42 个。“十一五”期间,接待客商人数、洽谈项目数量,以及项目签约率、回访率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城区建设与管理力度逐年加大,城区环境质量明显改观。“十一五”期间,我区棚户区和危旧房得到全面改造,4500户居民得到回迁安置。累计开发商品房350万平方米,新增商业设施100余万平方米,新建千龙户、皇家名座等高标准花园式住宅新区9个,完成永乐公园23万平方米改造工程。绿化覆盖率由“十五”末的23%增加到27%;全区48个社区“一站四室”全部达标。“十一五 ”期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5%,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82% 以上,全面完成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城区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企业谈迁改制与保障并举,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坚持改革与保障并举,对市直转属企业尚未改制的35户国企进行了全面改制。完成天力带钢、蓝天锅炉、色织布等 30 户企业谈迁变现、企业保险接续和内欠偿还。妥善解决了化工机械、服装一厂等14户“壳”企业职工安置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区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坚持把富民惠民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五年来,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3116 个,实名制安置就业128682 人;在职职工参保人数突破2.5万人,比“十五”末增加9000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1万人,有效解决了26205名企业退休职工就医难问题;新建和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了全覆盖;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万元。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五年完成上三级科技立项60项,专利申请505件,争取科技专项资金1888万元。五年累计投入校园建设专项资金9850万余元,顺利通过了省“双高普九”验收工作。公共文体场所日臻完善,社区全部建立文化活动站、图书室和健身广场。“十一五”时期获“省平安区”、“省双拥模范区”、“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区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最多的时期,我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结构还不够优,支柱产业尚未形成,牵动性大项目不足,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社会保障、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尚需完善。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经济进入了以产业结构加速变动、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为特征的新一轮增长期,发展动力强大。特别是在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基础上,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区实现全面振兴增添了新的动力。鞍山市全面优化和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为我区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的“聚变”效应日趋显著,未来我区作为高铁鞍山站所在地必将长期从中受益。高新西区的划入为全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未来五年实现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新跨越的条件完全具备,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真抓实干,开拓进取,顽强奋斗、扎实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铁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区和构建和谐铁西为目标,充分利用新一轮东北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两大国家战略的政策优势,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化、商业聚集化、农村城市化。围绕园区经济、站前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百亿工业集群和百亿服务业聚集区,提升以民生工程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把铁西区建设成为产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经济繁荣昌盛、自然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新城区。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目标:“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1%;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30%;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9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5亿元,年均增长 20%;出口创汇达到8000万美元,年均增长25%。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38%;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6.5亿美元,年均增长30%。确保经济总量前三年翻一番,为后两年经济总量再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社会发展目标:“十二五”末,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年均增长13%;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9%,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持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 以上;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85%以上;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8‰以下。
三、“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统筹城乡发展,加速推进农村城市化。“十二五”时期,以城市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坚持用城市化思想推动农村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镇向街道转变、村委会向社区转变、村民向市民转变。加快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努力实现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在城区南部,将铁西工业园区周边3个行政村纳入园区范围;在城区西部,将高铁新城周边5平方公里土地规划为新的城市商务中心,逐步推进农村城市化。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在培育无公害蔬菜、观赏鱼、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发展壮大宁远农产品交易市场,打造集蔬菜批发、储存、加工、配送、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
2、壮大工业园区经济规模,着力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坚持把培育优势支柱产业和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及工业自动化、化工新材料、光电光伏等重点产业。集中力量抓好铁西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打造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积极推进通尊光电产业园、通尊工业自动化科技园、大德科技孵化创业园三个特色产业园建设和发展。高标准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满足企业在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暖等方面需求。着力打造设施齐全、整洁优美的园区环境。
以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为支撑,着力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参与龙头企业配套,提高产品配套率,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引导科技骨干企业充分利用技术改造、进口设备抵扣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引进各类先进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二五”末,把园区建设成为具有10平方公里、拥有三大产业集群和200家规模以上企业、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强势企业的现代新型工业园区。
3、倾力打造服务业集聚发展新格局。顺应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以科技推动服务业发展为手段,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人民路精品商业景观路和五金机电、建材家居、文化休闲、汽车销售服务规划框架,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完善服务功能,将人民路精品商业景观路建设向西部延伸。促进鞍山机电批发城扩大规模,形成辐射辽南地区机电产品销售中心;完成三道街建材市场改造,吸收知名品牌、著名企业进场经营,形成经营门类齐全、服务功能完备的大型建材专业市场;以永乐公园周边整体改造为契机,大力发展餐饮、娱乐、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依托高铁客运鞍山站、桃仙机场鞍山候机楼和鞍山通海大道等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抓好高铁新城商务区建设,完成站前广场区、金融商贸区、酒店服务区、商务办公区、物流集聚区、居民住宅区6大功能区建设,将高铁新城商务区建设成为集交通、商贸、金融、信息、文化、旅游、休闲及办公为一体的城市商务中心,成为体现鞍山现代化城市门户形象的标志性区域。结合新城区规划,全力搞好高铁新城商务区和原炼油厂等10余地块招商,大力推进商住开发,“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开发总量300万平方米,商业面积10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倾力打造鞍山西部商圈。
4、加速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随着社会分工加速深化,产业链延长,服务外置成为客观要求,将使一些原来属于生产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和业务转移出去,由生产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企业提供服务。产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产业链条上游的设计策划、信息咨询和下游的物流、配送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我们要加快服务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重点培育和扶持为现代制造业基地服务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咨询、会展等服务业;发展市场研究、资产评估、会计、工程、管理、法律、科技等咨询服务业。抓住新的消费热点,在托幼、养老、保健、代购、维修、社区医疗等行业,实施重点示范工程,培育专业性与综合性龙头企业,发展连锁经营服务。完善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个人消费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
(二)按照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1、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和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水平。从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导民营资本投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公益事业。对民营企业的财税、金融、技术创新、法律维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小额贷款业务的开展,协助企业争取发展专项资金和争取上市融资。维护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组织结构,实施规范管理,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抓住“扩内需、保增长”的难得机遇,高起点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强化以商招商、主题招商。围绕装备制造、船舶零部件、光电等主导产业集群进行招商;围绕家电、五金机电、建材家居、文化休闲、商住开发等重点领域进行专业招商。以日本、韩国、台湾、香港、“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有的放矢进行招商。加大经费投入,落实激励政策,强化项目跟踪服务,促进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建设、早竣工。
3、全面建设好服务型政府。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和规范公共行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财政监管,提高财政支出效率。落实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社会事务管理等领域的责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处理突发事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推进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
(三)按照生态宜居的新内涵,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
1、创建“绿色城区、生态城区、文明城区”。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塑造城区特色魅力。巩固“十一五”时期城区建设成果,完善“以区为核心,街道为基础”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区管理体系,加速构建生态宜居城区的格局。建设一批景观式、标志性商住项目,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花园式住宅新区。继续抓好城区建设五项工程,全区12个街道63个社区全部实现“一街一园、一社一场”。完成永乐公园三期工程,将永乐公园建设成拥有45万平方米规模,高标准、现代化的大型生态公园。并以此为牵动,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取缔占道经营和露天烧烤,推广定点定时和地埋式垃圾收集方法,营造整洁、有序、舒适、优美的城区环境。
2、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加快发展资源节约产业和产品。搞好工业废物、废水回收和再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严格区域内清洁生产审核,淘汰一批耗能高、环境污染严重、产品技术低端的企业,新、改、扩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努力打造节约型政府。建立政府机构能耗标准体系,重点抓好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垃圾分类回收等节约行为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四)坚持科技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区
1、全面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自主产权项目申报上级科技计划。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建立小试、中试、工业示范基地,产、学、研基地,使产品的核心技术自有化。加强专利技术管理工作。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企业与院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最新科技成果。选择一批经济效益好,示范辐射作用强的企业进行CAD和ERP应用示范,引导企业向装备、管理、设计、生产制造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增加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不少于销售收入的6%,“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到工业增加值的40%。
2、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着力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使用、市场配置等机制。突出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专业人才,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建设人才大厦,实施人才集聚工程,重点吸引高端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海外高水平拔尖人才以及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五)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1、努力提高城区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职工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社会事业投入高于财政收入增幅。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途径,促进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更快地增长,实现共同富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努力缩小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到“十二五”末,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
2、全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化解就业压力。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鼓励民营经济扩大就业。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自主创业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岗位援助和鼓励企业促进就业等系列优惠政策。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创业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利用2—3年时间,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岗位信息监测网络,动态掌握企业用工情况。要抓住“铁西工业园区”和“高铁新城商务区”发展契机,在用工需求多、就业质量高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开发就业岗位29500个,提供见习岗位8000个,安置高校毕业生10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500个。重点开展“订单式”、“菜单式”培训。“十二五”期间,实现实名制就业12万人,实名制培训11000人,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2600人,培训就业率达到60%以上。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9%,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社会救助保障机制,做好扶贫帮困工作。重点解决低收入对象、弱势群体的住房、医疗、上学、就业等问题。定期为7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
4、大力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十二五”期间建设5所省、市级重点学校,每年实施5所以上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完成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实施贫困学生救助工程,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二五”末,全区小学教师全部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全部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全区中小学适龄儿童、三类残疾儿童、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入学率均实现100%。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建立“公共文体设施、公共文体服务、文化体育产业、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等五大体系。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城区有体育公园、街道有文体广场、社区有文化站、图书室。实施大型活动125工程:每年举办一届全民健身大赛;每两年组织一届社区文化节;每五年举办一届全区运动会;组建文化体育产业集团公司,培育体育休闲、电子音像等产品市场;扶持鞍山古玩市场发展;围绕永乐公园创立文化产业园。全区文化体育事业主要指标“十二五”末居于全市上游行列。
5、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高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达到60%以上。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强化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舒适感。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为重要窗口,推进街道社区职能全面转向社会管理服务,推动高标准示范社区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立健全低保信息、户籍信息、房屋产权信息、社会保险信息、企业信息、金融信息和医疗健康信息“七网合一”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7、深入推进“平安铁西”创建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抓好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突出问题,遏制群死群伤恶性事故和重大火灾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十二五”末平安社区创建率达到100%,精品治安警务室达到95%以上,标准化司法所达到100%。
四、规划实施
实施“十二五”规划是一项完整系统的工程,覆盖城区、农村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部门要把“十二五”规划当作头等大事和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任务,突出重点,落实责任,整体推进,积极协调配合,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