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重点工作 > 服务公开 > 规划信息
    鞍山市铁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22-11-28 10:26 来源:鞍山市铁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作者: 点击:




    鞍山市铁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铁西深入贯彻落实鞍山市委、市政府“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深化城市活力建设、构建“三个互动体系”,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第一个五年。《铁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纲要》,根据国家、辽宁省、鞍山市关于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编制建议、规划纲要及《中共铁西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在区委坚强领导下,本规划立足铁西区的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全面客观地评估“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系统提出了“十四五”时期铁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是未来五年铁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发展成绩

    二、“十三五”期间存在的问题

    三、“十四五”发展形势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二、加强培育创新主体

    三、实施招才引智行动

    第四章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一、落实“三个互动体系”,引领体制机制创新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三、推进企业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四、深入推进铁西经开区改革创新

    第五章 推动提档升级,壮大制造业两翼

    一、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二、做特做优健康制造产业

    三、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四、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

    五、打造双鞍融合产业基地

    第六章 壮大消费经济,打造服务业高地

    一、促进消费经济扩容升级

    二、构建两大特色服务业板块

    三、培育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第七章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

    一、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对外经贸合作

    二、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合作

    三、主动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

    四、加强与周边区县联动发展

    五、提升招商引资能力

    第八章 推动城乡融合,打造宜居城区

    一、全方位推进城区有机更新

    二、全面启动高铁新区起步区建设

    三、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四、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五、大力推动乡村振兴

    第九章 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铁西

    一、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二、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实施健康铁西行动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五、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章 提升环境品质,构筑生态家园

    一、持续开展污染防治工作

    二、重构蓝绿交融城区优质环境

    三、积极倡导绿色发展新方式

    四、强化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第十一章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推进“法治铁西”建设

    二、加快“信用铁西”建设

    三、夯实“平安铁西”建设

    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二、强化组织和政策保障

    三、加强项目支撑

    四、统筹规划实施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发展成绩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持续加大的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铁西区凝心聚力,锐意进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力落实“六保”任务,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点目标任务,全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十三五”期间,铁西区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主动做实经济数据,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到“十三五”期末,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9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万元。

    (二)“两翼一体化”扎实推进,发展动能不断集聚

    以“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为引领,以“重强抓”专项行动为载体,以“春风行动”系列工程为抓手,全面助推企业集聚发展、提档升级。

    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机械加工、电气设备等传统制造业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销售收入年均增长5%;食品药品企业不断扩资增产、壮大规模,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0%。装备制造和食品药品产业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凸显。到“十三五”期末,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8.7亿元。佳兆业、国美、联营等企业提档升级,苏宁生活广场竣工营业,人民路省级商贸流通集聚区更具规模。组建涵盖铁西十大行业的“融合联盟”,开展全季嘉年华等大型促消费活动,“社区经济”、“月亮经济”日趋活跃,“四产融合”深入发展,城市活力和消费热度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4万户。

    发展空间实现新拓展。投入7.6亿元,腾空净地30宗106万平方米,历史上10宗已出让未净地问题全部解决。盘活闲置土地9宗69万平方米,盘活闲置厂房场地14万平方米,盘活闲置商业网点3万平方米,为项目落地提供了承载空间。

    项目质量实现新提升。建立全周期、全流程项目服务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3.39亿元。五年累计实现亿元以上开复工项目71项,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40亿元。卧龙电气、华润热电联产、北大医学部健康产业综合体、希尔顿五星级酒店、万科城市之光等标志性项目成功落户铁西,苏宁生活广场、朗致药业、同益光电等36个项目相继建成投用。

    (三)改革创新持续深入,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一事一网一窗一次”改革不断推进,审批服务办理时限大幅压缩,487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3.95亿元,清偿拖欠中小民营企业账款1.03亿元,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党政机关、街道和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行政效能显著提升。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繁荣置业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更加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和厂办大集体改革任务顺利完成。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等改革扎实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100%。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109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1项。建立省市两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61家,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企业达到8家,卧龙电气、创鑫环保被评为省级瞪羚企业,松意自动化、兹森电子等8户企业被评为省级雏鹰企业,众呈检测入选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实施科技助企,引进各类人才405人。

    (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举全区之力,聚焦公共文明,开展“三城同创”,市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4.6万人的郭明义爱心团队志愿者队伍活跃在铁西大街小巷,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范文学、“中国好人”丁林、爱心团队带头人孙宝江、民间调解员卢秀景、爱心爸爸郑安宏、托举好人丁大江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汉唐水汇全方位服务来鞍武汉母女、铁西“的哥”丁林教科书般防疫操作等事迹被央视等多家媒体报道。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大型纪录片《铁西》拍摄完成。建成42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55个社区书屋,社区(农家)书屋阅读活动获评中宣部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全国百强”。建成75个健身站点,投资4500万元的永乐体育公园项目正在建设。全民健身活动获评省级先进区。

    (五)民生保障持续完善,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精准脱贫。投入770万元对岫岩县实施对口产业扶贫。搭建区、街、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成8890就业服务中心,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累计投入教育资金3.5亿元,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铁西实验学校(沈阳实验学校鞍山分校)建成投用,19所学校操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建成街道社区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范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政策,临时救助制度不断完善,累计支出社会救助资金2.7亿元。区级财力配比5亿元,保证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投入2600万元,新建、改扩建社区办公用房12处,全区社区办公用房全部达标,千平高标准示范社区达到6个。建成区、街、社区三级8890群众诉求平台,解决诉求2.5万件。“七五”普法荣获全国中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历史遗留问题有效化解。加强债务管理,偿还债务本息2.39亿元。投入资金2.53亿元,各类信访案件有效化解。积极推动铁西供暖设施全面改造,5万余户原北美供暖居民实现温暖过冬。全面解决34个小区1.3万户居民已售商品房办证难问题。

    坚持人民至上,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火线组建疫情防控指挥部,成功打造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战时防控体系。48小时内完成所有社区、村和重点场所封闭管理。组织3500名机关干部、公安干辅警、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日夜值守在一线检测服务点,组建120人的党员先锋队,严守高铁西站检测服务点,累计检测旅客近160万人(次),牢牢守住了鞍山的西大门。投入1200万元专项资金保障防控物资需要。养老院封闭管理、设立疫情举报奖励资金等铁西经验全市推广。

    (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区品质显著提升

    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全部整改,75个案件全部销号。建成区2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拆除,散乱污企业和城镇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得到整治,投入700余万元更换散煤环保炉具5938套,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投资1.8亿元的运粮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实施。区内两个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力度,管控治理逐渐成效。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域,杨柳河、运粮河水质均达到Ⅴ类以上标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成功申报东北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累计获得2.4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完成地下管网等改造工程92个。投入近3.5亿元,高标准改造修复5条市管道路和99条区管道路。投资4.6亿元,完成11个老旧小区193万平方米改造工程,工焦社区等5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加快建设中。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快,7538户回迁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分配廉租房公租房5600户。10个占道经营市场全部取缔,城市管理日趋规范。

    (七)合作交流不断拓展,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东北亚经济圈”,帮助卧龙电气、创鑫环保等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成功承办中国鞍山·韩国昌源中小企业经贸洽谈会。对口合作取得新进展,签定铁西-建邺“飞地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建立经济合作、干部对标学习长效机制,打造鞍宁合作铁西模式。


    二、“十三五”期间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优良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短板。

    (一)思想解放不够,体制机制仍需优化

    思想观念解放不够,惯性思维、路径依赖的问题还在部分干部群众中存在。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营商环境不够优化、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创新引导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二)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亟需调整

    GDP总值在全市占比偏小,主导产业发展不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二三产业比例不尽合理。

    (三)创新能力不强,人才供给有待提高

    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培养难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破解。

    (四)城市功能不足,城市品质需要提升

    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城市更新任务繁重,城市面貌有待进一步改善。

    (五)社会治理不精,民生保障尚需完善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不够健全,应急救援、社会救助等民生保障还需进一步完善。

    (六)绿色发展不优,污染防治有待加强

    绿色发展理念还需加强,空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任务任重道远,治理步伐需进一步加快。

    (七)开放合作不够,对外交流需要深化

    融入“一带一路”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不够,对外经贸水平偏低,“双鞍融合”、对口合作还需进一步深化。


    三、“十四五”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必须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了解当下形势,把握“十四五”发展主要任务,科学合理谋划铁西未来社会经济发展。

    (一)国际形势

    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以人工智能、新材料、物联网、5G通信等为核心的新兴技术正在群落性涌现、交叉融合、加速迭代,产业生产方式智能化、产业形态数字化、产业组织生态化、资源交互平台化、技术创新开放化成为主要趋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合作展现新的发展机遇,俄蒙日韩等东北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完成,覆盖全球1/3经济规模的全球最大自贸区成立。

    为此,我们要紧跟技术创新大潮,顺应全球经济合作趋势,积极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参与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内形势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面向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力有序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为发展赢得了先机,占有了主动。未来,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变,党中央明确“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国新的宏观政策基本出发点,要求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升级和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从地区发展战略来看,未来五年仍是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期。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东北考察,明确提出“四个短板”、“六个重点”工作要求,强调东北地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

    从辽宁来看,省委省政府将营商环境视为事关全局的发展战略问题,下足功夫狠抓“政治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创新生态”四个生态建设;抢抓新经济,加强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建成数字辽宁、智造强省,跻身创新型省份前列。从全市看,修复政治生态,紧抓创新驱动发展机遇,确立“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深化城市活力建设,构建“三个互动体系”,明确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方向和战略路径。

    从我区来看,“十三五”时期,我们攻坚克难,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轻装上阵面对未来发展。同时,我们积极把握发展机遇,经济发展基础得到夯实,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文化事业得到稳步发展,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民生事业扎实推进。“十四五”时期,国家和省、市都释放了大量的政策红利,同时提出了新时代发展新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面对“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推进“四个生态”建设,重点围绕改革开放、创新驱动、营商环境优化、产业提档、消费升级、社会治理等领域进一步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狠抓政治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创新生态建设,以推动六大产业发展、抓住人才一个核心、构建“三个互动体系”的“613工程”为主导,深入推进“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深化城市活力建设,推动“双鞍融合”,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制度创新、高附加值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成长型企业为抓手,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全区发展振兴,确保铁西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集聚更多优势、发挥更大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思路理念、工作方法和实践路径,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铁西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激发全区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全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一体践行、立体推进、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完善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尺度,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全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形成内外合力。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坚持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市场机制内生动力,推动市场主体在振兴发展中成为中坚力量,发挥更大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振兴实体经济,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坚持依法治始终坚持把依法治区工作要求落实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推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谋划、统筹推动各方面工作,做到全局与局部相统一、当前与未来相协调、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衔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全区将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民生保障、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市前列。具体目标为: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区经济实现健康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跨越100亿元台阶;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0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越100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经济总量实现争先进位。

    ——产业升级取得新实效。全面落实“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健康产业进一步集聚。“十四五”期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新增50家,小巨人企业新增10家,培育10亿元企业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35:6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市空间呈现新格局。形成北部主城区、南部经济开发区、西部高铁新区三大区域联动融合发展格局。主城区定位都市生活核心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经济开发区定位工业发展主战场,聚焦发展装备制造业、健康制造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高铁新区定位为综合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城市门户区,启动1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

    ——协同开放迈出新步伐。开拓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中国—中东欧“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及区域经贸协定(RCEP),力争实现利用外资达到1亿美元。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深化与南京建邺区对口合作,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加强与周边地区协同差异化发展,推动“双鞍融合”,有效提升产业承接能力与协作配套能力。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全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满足,文化创造活力不断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乡污水处理率、绿化覆盖率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城市更新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补齐,城市功能持续完善,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形象风貌进一步彰显,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就业创业更加充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同步增长,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全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依法治区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物业化、网格化管理机制全面建立,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展望2035年,全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市前列,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创新内生驱动能力不断跃升,营商环境更为优化,城乡发展更为协调,社会治理能力大幅提升,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开放与合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着力完善人才引育、企业创新、平台服务等功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造血”突破,焕发经济创新活力。


    一、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大力发展“三院”经济。积极发展院校经济,围绕产业发展方向,针对企业需求搭建产学研平台。积极发展院所经济,全面支持企业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鼓励企业在创新资源丰富地区建立研究院,服务本地企业创新发展。积极发展院士经济,争取高端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至“十四五”期末,培育建立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创新中心1个、省级创新中心5个、市级创新中心10个、校企专业对接平台100个。


    鼓励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围绕“卡脖子”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帮助卧龙电气、创鑫环保、华深控制、申阔机械等重点企业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加快提升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发挥双创平台功能,重点强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能力。依托众呈检测、辽电、长风等企业,大力发展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检验检测服务。鼓励企业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申报和保护,依托鞍山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帮助企业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增值服务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区级科技资金投入,设立科技专项发展基金1000万元。



    二、加强培育创新主体


    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营造科技型中小企业良好成长环境,建立铁西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数据库。至“十四五”期末,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加强政策宣传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或直接投资等方式开展合作。至“十四五”期末,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

    加快新型创新主体建设。实施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阶梯式培育计划,推进瞪羚和潜在瞪羚企业新型创新主体建设。努力培育同益光电、普天数码等潜在瞪羚企业,打造科技企业生力军。至“十四五”期末,培育瞪羚企业5家,培育雏鹰企业50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三、实施招才引智行动



    建立多元化人才供给机制。以人才集聚为核心,加强“兴辽英才计划”、“柔性引才13条”、“钢都英才计划”宣传与落实力度。研究制定特色人才服务政策,鼓励以顾问指导、项目合作、“星期天工程师”等柔性方式吸引人才参与企业科技创新。依托我区“8890”就业服务中心等人才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工程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供给能力,打造铁西特色人才服务品牌。面向社会招录教育、医疗等各类急需人才充实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形成年龄梯次和知识结构更趋合理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干部队伍。至“十四五”期末,招录事业编制专业技术人才500名。

    打造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依托与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战略合作优势,通过线上学习、在职培训、跟岗培训等方式,提升企业技术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专栏 1 人才招引计划8890”人才服务计划:利用“8890”就业服务中心,建立人才信息网和数据库,对接企业人才需求,采取定向委培、联合培养、跟岗实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多方面人才服务。事业单位人才招录计划:制定铁西区5个“百人招聘计划”, “十四五”期间拟招聘事业编制专业技术人才 500 名,配优配齐事业单位专业人才,提升工作效能,激发人才活力。柔性人才智库建设计划:落实辽宁省“柔性引才13条”,建立铁西区柔性人才智库,采取“飞地引才”、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退休返聘、服务外包、人才租赁等方式,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制定柔性引进人才服务考评机制,为柔性引才工作提供良好环境。  


    第四章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积极构建与群众、与企业、与基层三个互动体系,加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不断深化“放管服”、国资国企、经开区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一、落实“三个互动体系”,引领体制机制创新


    构建与群众互动体系。开展党员干部深入群众走访调研活动。建立各级党政“一把手”带头办理群众诉求制度,上下联动处置群众诉求。以社区(村)为单位,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发挥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员和志愿者队伍作用,实现办理群众诉求与便民服务、网格化管理的互联互动、深度融合。

    构建与企业互动体系。对企业实行稳定长效帮扶,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推动“春风行动”系列工程常态化。强化领导干部包保企业责任制度,完善企业信息员帮扶机制。建立完善政银税企对接服务体系,定期举办对接会,促进企业互动交流。积极搭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生产要素融通整合,加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建设。

    构建与基层互动体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支部制度、支部书记通信员制度和领导干部包保基层联系点制度。扎实开展“党团活动日”、“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把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帮助基层减轻负担,解决发展难题。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增强服务意识,推进政务公开,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推动更多事项集成办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区、街道、社区(村)”三级综合服务体系,实现群众“就近办、马上办”。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行“一网通办”,实现全部政务事项网上可办。深化“一站式”、“一窗式”服务机制,确保高频事项 “最多跑一次”。积极落实“流程最简、审批最少、服务最优”的项目审批要求。完善项目帮办代办机制,提供“一对一”专业服务。推行“一次不跑”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足不出户的政务服务。

    全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持续对标学习南京市建邺区等先进地区经验,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全力打造“办事不求人”的一流营商环境。政府诚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不断完善法治体系保障,严厉打击破坏营商环境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三、推进企业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着力化解破产企业和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全面释放闲置资源,优化要素配置,盘活存量资产。加快“僵尸企业”改制出清,妥善解决人员安置问题。完善国有资本投资和监管体制,推进国有企业“三项制度”建设,完善万家房产法人治理结构,整合繁荣置业、创融发展、天路佳益等8家国有企业,规范政府出资人职能和监管职能。

    助推厂办大集体改革。积极做好厂办大集体职工安置工作,主动承接厂办大集体退休职工社会化服务。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有效降低民营企业运营成本。推进华芳纺织、华荣重工等企业战略重组。依托铁西金融服务中心,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加大民营企业金融帮扶力度,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充分发挥“创客咖啡”、“惠亿企”等服务平台作用,实现技术、人才、产能共享。


    四、深入推进铁西经开区改革创新


    全面落实省、市园区体制机制创新要求,着力构建“分工合理、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管理服务新机制。

    规范管委会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投资促进、企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职能。继续实行全员聘用、档案封存、员额总控、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完善“管委会+公司”运行机制,赋予创融发展有限公司市场化运营主体地位,承接管委会招商委托,有效整合土地、社会闲置资产,积极参股优质企业,对接南京金鱼嘴基金街区引入产业基金。

    推进经开区“一区多园”建设,结合铁西区产业发展需求,在经开区中设置40万平方米健康产业园、30万平方米铁西-建邺飞地经济园、30万平方米双鞍融合产业基地,施行分级管理、自主运营。


    第五章  

    推动提档升级,壮大制造业两翼



    深入贯彻落实“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按照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布局,做大我区制造业规模,推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健康制造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深化双鞍融合发展,建成鞍山市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双鞍融合发展示范基地。至“十四五”期末,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一、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以智能制造为引领,着力发展电气设备制造、基础装备制造、智能仪器仪表三大产业板块,推进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强化装备制造业在我区的战略主导地位。至“十四五”期末,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

    电气设备制造。支持以卧龙电气为龙头,招引上下游企业,着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柔性输配电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力度,重点发展电网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智能电网电能管理、智能式电网无线监控装置等产品。积极培育骨干企业,支持国远电力、兰陵易电等优质企业进一步增资扩股,增强行业引领带动能力。

    智能仪器仪表。强化政府引导,支持科翔仪器仪表、热工仪表等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实现突破,鼓励建立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巩固和加强我区企业在细分领域优势地位。

    基础装备制造。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引导企业加强工艺升级改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纾解企业困难,加强金融赋能,积极培育成长型企业,盘活重整华荣重工等困难企业。依托机械加工产业基础,积极对接省内、外龙头企业机械加工配套生产需求,主动嵌入国内龙头企业生产网络,形成装备配套产业集群。结合鞍山地区消费市场需求,积极发展钢铁轻工业,打造成为鞍山钢铁轻工业基地。至“十四五”期末,培育和引进规模以上机械加工企业20户,小巨人企业5户。

    专栏 2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龙头企业培育:重点推进卧龙电气增资扩产,成为电力变频设备及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领域的龙头企业。至“十四五”期末,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研发、检测、技术服务、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将众呈检测、辽电检测、长风无损、奇发电子等企业现有的服务、检测、研发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国家和省、市服务型制造平台。产业链扩链、补链:重点支持同益光电积层印制电路板、科翔仪器仪表扩大产能、热工仪表新建生产线、丰德耐磨新建生产基地、德康磁性设备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补齐电气设备、智能仪器仪表等产业链。


    二、做特做优健康制造产业



    坚持品牌战略,以安全为本、质量为先,着力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推进40万平方米食品医药健康产业园建设,强化物流等园区配套服务,加快产业集聚,做优、做特健康制造产业。至“十四五”期末,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

    健康食品。支持完达山乳业、上海信利食品、华润雪花等国家及地方知名品牌企业开拓市场、品牌建设与产品升级。积极引进王老吉、怡宝等国内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围绕健康食品特色产业配套服务需求,加强特色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

    健康医药。支持朗致药业、德善药业、沛芝堂等企业开展优质中成药“老药新做”,大力开发和引进具有国内先进技术的新药。全力打造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于一体的药品全产业链。

    健康器械。结合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立足装备制造业基础,重点发展健身器材、运动器械、按摩器具、医疗器材等医疗保健装备。

    专栏 3 食品医药健康产业园建设
    利用健康制造业优势,引进美天佳保健食品、华润药业、康弘药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食品医药健康产业园,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重点发展药品、医疗器械、婴幼儿及孕期和哺乳期妇女专用营养补充品、婴幼儿辅食营养包、医护用品等产品,同步配套打造特色食品药品物流基地。


    三、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把握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依托铁西金融服务中心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依托通尊双创中心打造新兴产业孵化平台,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至“十四五”期末,工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扶持同益光电、普天数码、奇发电子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无线发射、光电产品、储能装置、智能设备制造等产品。

    新材料产业。依托德康磁性等重点企业,积极研发新型磁性材料产品。加强我区磁性材料企业与迈格纳合作交流,参与鞍山市“磁谷”建设。

    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支持创鑫环保、阿丽贝等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企业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体系。


    四、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



    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应用场景,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推动5G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硬”不轻“软”,让优势产业迸发新活力。


    五、打造双鞍融合产业基地



    落实双鞍融合战略,发挥毗邻鞍钢的区位优势,全力推进华润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和竣工达产。

    抓住鞍钢主体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机遇,筹建30万平方米双鞍融合产业园,积极承接耐火炉材公司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承载空间和配套服务,壮大铁西产业规模。

    把握鞍钢厂办大集体改革所释放的土地、技术与人才红利,增强与鞍钢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铁西区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至“十四五”期末,双鞍融合产业基地总产值达到40亿元。


    第六章  

    壮大消费经济,打造服务业高地



    以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为契机,推进传统消费经济扩容升级,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加快构建“健康+”产业、专业市场两大特色服务业板块,加速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主动融入全市“四产融合”城市融合经济体,打造鞍山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至“十四五”期末,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亿元以上。


    一、促进消费经济扩容升级



    (一)提升主城区综合商贸服务功能

    升级人民路综合商贸服务核心。促进苏宁生活广场、佳兆业生活广场、联营公司、苏宁易购、国美电器等提档升级,加快希尔顿五星级酒店建设运营,引进京东体验中心等知名品牌。至“十四五”期末,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

    打造第九大道文化休闲经济带。加快实施九道街传统特色商业街区改造工程,做强笑傲江湖曲艺茶楼、张葆桂民俗艺术馆,打造化纺工业遗迹创意园,引进城市书屋等一线文创品牌,串联鞍钢博物馆,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集文创、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文化休闲经济带。

    繁荣“两经两纬”月亮经济街区。以六道街、九道街、人民路、民生路“两经两纬”区域为核心,提升民生路精品美食、繁荣街清真美食、永乐街朝鲜族美食、大陆街肉串美食等特色美食街区发展品质,推出一批老字号餐饮名店,打造铁西特色餐饮服务品牌。培育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餐饮美食于一体的永乐公园特色商圈。至“十四五”期末,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

    专栏4 商贸商务提档升级重点项目希尔顿五星酒店:2021年初希尔顿花园酒店建设完成,2021年底希尔顿逸林酒店建设完成,计划总投资1.5亿元。京东商城线下体验中心:利用乾元新兴广场一至四层楼宇,建设与京东商城线上配套的线下体验中心,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家电、家居百货、餐饮等综合业态,计划总投资1亿元。化纺工业遗迹创意园:利用化纺厂搬迁改造契机,就地打造铁西工业遗迹博物馆、特色美食文化风情街、文化创意风情园,计划总投资5亿元。

     

    (二)积极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

    大力培育网红经济、电商经济。盘活闲置楼宇,依托我市宠物、家电、花卉、服装、农产品等特色产品规模优势,建设网红孵化平台和网红直播基地。鼓励联营、大润发等企业向“线上线下”全渠道经营模式转变。至“十四五”期末,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

    市场化发展社区经济。以市场化为引领,以8890幸福驿站为载体,盘活闲置资产,做活社区经济。提供社区食堂、家政、金融等服务,引进大型超市在社区设立分销中心或配送站,扩大服务种类和覆盖面,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依托8890幸福驿站建立医疗延伸点,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社区,满足居民健康需求。以社区居家服务站点为依托,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供给格局,满足居民养老需求。

    抢先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市场,规划在兴盛南路建设新能源汽车4S店集群。进一步壮大汽车后市场,推进加油站向综合服务站转型,发展汽配、保险、零售、综合能源供给等多业态服务。至“十四五”期末,汽车市场销售收入达到45亿元。

    加快发展新消费应用场景。加大5G网络新基建建设力度,优先覆盖核心商圈、特色街区等消费应用场景。发展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新模式,支持开设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系统等新型信息产品体验馆。鼓励“智慧商店”、“无人超市”等建设发展。

    专栏5 网红、电商基地建设网红直播基地:拟利用闲置楼宇1万平方米,建设100个网红直播间,集聚1000名网红主播,打造集网红孵化、网红直播、多功能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网红服务基地,推动实体产业与新型互联网经济融合。跨境电商平台:拟利用日新小区5000平方米闲置楼宇,建设跨境电商平台,推进鞍山地方产品销往全球,提升铁西对外开放水平。

    (三)繁荣节假日消费经济

    发挥“融合联盟”平台优势,继续做大“铁西四季嘉年华”节日品牌,持续推出一批节假日主题系列消费活动。鼓励企业策划具有文化色彩和地域风情的节日主题营销活动,以节造市,以节养市,营造活跃的消费氛围。


    二、构建两大特色服务业板块



    (一)培育“健康+”产业

    培育“健康+医养”产业。实施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推广工程,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创新发展慢性病管理、生活照护等健康养老服务。加快推动北大医学部健康产业综合体、福安康居家和社区养老等项目落地运营,支持美年大健康发展壮大,培育健康医疗、健康体检、健康管理等“医养”结合产业。引导联营公司等企业向智慧老年用品专业销售市场和租赁市场转型。至“十四五”期末,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

    培育“健康+文旅”产业。依托“一山两河两湿地”自然资源优势,推进骆驼山区域整体开发,建设“医养结合”产业综合体和宠物文化产业园,打造集康养度假、山水休闲、田园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文旅康养小镇。创建汉唐水汇国家AAA级景区。

    培育“健康+教育”产业。引进健康管理、老年保健与护理等职业教育资源,在高铁新区起步区打造集职业教育、特色教育、义务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教育基地。至“十四五”期末,实现职业培训超1万人次。

    专栏6 “健康+”重点项目北大医学部健康产业综合体项目引进北大医学部与辽宁顺亿安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北大医学部附属鞍山心脑血管医院、特色中医康复理疗医院、妇婴专科医院为一体的康养医疗联合体,计划投资13.8亿元。禧园5号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依托杨柳河湿地公园,打造集生态旅游、住宿餐饮、草坪婚礼、儿童乐园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小镇,计划投资1亿元。鞍山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项目:利用闲置楼宇,建设含老年大学、老年微养、老年文化交流中心、老年服务中心、老年用品销售租赁等于一体的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承载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功能,计划投资0.8亿元。骆驼山康养文化小镇项目:利用骆驼山5平方公里土地,依托优质自然环境,打造以医养、旅游为主导产业,开发宠物文化、主题游乐、养老地产等相关业态,将该区域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生态康养小镇,计划总投资50亿元。高铁起步区特色教育基地项目:利用高铁新区50万平方米空间,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护理学校等,建成集职业教育、义务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教育基地,计划总投资20亿元。

    (二)壮大特色专业市场

    做大宠物市场。发挥八家子宠物市场品牌优势,完善和拓展市场服务功能,升级成为集宠物交易、展览、鉴定、体验于一体的高端化、精品化、国际化宠物专业市场。加快引进上下游产业,建成全国知名、辐射东北亚的宠物用品集散地。至“十四五”期末,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

    做强工业品市场。引进头部企业,加快推进万贯工业品博览中心建设,提升市场集聚效应,构筑产研销一条龙、辐射北方地区的五金机电专业交易平台。至“十四五”期末,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

    做优石材市场。优化宁远石材城规划布局,引入精品品牌,升级加工工艺,提升物流仓储配套,拓展成品展示功能,建设辐射辽中南的综合性石材交易集散中心。至“十四五”期末,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

    做精花卉市场。提升味邦花卉城品质,打造集观赏、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精品花卉市场。鼓励发展花卉种植、良种培育等特色农事产业。至“十四五”期末,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


    三、培育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打造物流基地,发展现代物流。发挥高铁优势,加强与鞍山机场联动发展,积极培育和引进提供综合物流、第三方物流及供应链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做大传统物流,探索发展高铁快运物流,在高铁新区建设集现代仓储、专业配送、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

    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智力产业。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促进制造业数字化升级。积极争取鞍山市健康大数据中心落户铁西。依托通尊科技园,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检验检测、专业咨询等智力密集型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第七章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化鞍宁合作,积极参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能力。


    一、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对外经贸合作



    对接国际经贸合作平台。积极参与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中东欧“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鼓励区内企业积极参加进博会、夏季达沃斯、“辽宁对话关西”等大型国际会展。

    加大对外合作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协议签订带来的重大机遇,深耕日韩市场,重点推进与韩国昌原产业振兴院友好合作,加强与日本在高新技术、医疗康养等领域产业合作,定期组织企业赴日韩交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开拓俄罗斯、蒙古等市场,积极对接欧洲市场,鼓励卧龙电气、创鑫环保等企业境外布局,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支持顺丰制衣、绿苹果等企业扩大出口。


    二、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合作



    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对接,抢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机遇,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在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引进机械加工、电气设备制造、环保设备、汽车配件等项目。在食品医药领域,重点引进生产、研发、销售、物流等项目。

    打造鞍宁对口合作的铁西模式。落实飞地经济合作协议,加强与南京建邺区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谋发展,重点在对标学习、园区共建、产业对接、项目合作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金鱼嘴基金街区鞍山工作站,畅通两区金融通道,打造产融结合共享平台。建设铁西-建邺飞地经济园,创新要素流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合作机制,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至“十四五”期末,产值达到5亿元。

    专栏 7 铁西-建邺飞地经济园由铁西区先期提供经济开发区内10万平方米净地、通尊产业园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政府产权10万平方米闲置楼宇,未来持续提供20万平方米土地,以承接建邺区招商及产业转移的飞地项目。工业方面,重点引进装备制造、食品药品、新兴材料等传统产业及纺织服装、日用消费品等现代都市工业,开发建设工业地产。服务业方面,重点引进各类专业市场、区域总部(分中心),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等“三新”经济。


    三、主动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



    主动对接沈阳孵化平台、技术转移机构,承接沈阳优质项目。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对接汽车装备、交通装备、智能装备等领域龙头企业,配套布局新能源电池、电子器件、电子设备等生产环节,实现区域产业联动发展。


    四、加强与周边区县联动发展



    加强与千山区在旅游、健康产业方面的合作,重点推进杨柳河、骆驼山等区域的联动开发。加强与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特色专业市场、物流领域的合作。加强与铁东区在商贸消费经济领域合作,共同打造鞍山市中心商务区。开展环境共治,与铁东区、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推进运粮河生态环境整治。


    五、提升招商引资能力



    明确产业招商方向。围绕发展方向,突出招商重点,制定重点产业招商指引,完善配套政策。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结合36氪等平台大力发展中介招商,鼓励以商招商,推进飞地经济招商新突破,全力推进资产盘活招商,保障重大招商项目高效落地。

    提升项目落地服务水平。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全面实行“招商管家”、“项目管家”和“企业管家”,加强招商项目全要素保障,提供项目落地全流程服务。



    第八章  

    推动城乡融合,打造宜居城区



    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加快主城区、经开区、高铁新区联动融合发展,强化城市治理,提升城市品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高铁新区起步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新铁西。


    一、全方位推进城区有机更新



    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通过修缮、改造、新建等手段,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挖掘和保留文化印记,改善小区风貌。完善五分钟生活圈,积极推进小区加装电梯,力争每个小区拥有一个千平广场,提升老旧小区生活品质。采取市场化、保障性、居民自治等方式提供物业服务,实现小区规范化、封闭式管理目标。在“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2.3亿元,改造完成5.7万户630栋楼共30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

     

    专栏8 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021年:计划改造启虹、宏福、裕华、银行、东民生、共同、繁华、二三街坊、曙光、西宁、教育等10个小区,涉及居民2.2万户,257栋楼,116万平方米,总投资4.8亿元。续建陶官、开发、化纺、三街口、工焦等5个小区房屋及配套设施改造工程,涉及居民1.3万户,200栋楼,66万平方米,总投资2.1亿元。2022年:计划改造利州、清真寺、文化、虹桥、器材等5个小区,涉及居民1.2万户,134栋楼,66万平方米,总投资2.6亿元。2023年及以后:计划改造大西、居义、永丰、静电、黎明等5个小区,涉及居民1.7万户,162栋楼,90万平方米,总投资3.6亿元。

    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撬动社会资本,引导多元投入,基本补齐市政道路短板,加快推进经开区内建设大道、高新大道贯通工程,扎实推进九道街等7条道路改造工程,对全区破损道路开展全面修复。基本补齐供水、供电、供热等设施短板,推进华润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改造、铁西供水管网工程等项目建设,实施经开区新建66千伏变电站和高压线入地管廊工程。基本补齐环卫设施短板,提高城市道路机扫率,市场化引进垃圾收-转-运一体化服务公司。基本补齐绿化短板,积极建设口袋公园、袖珍花园、道旁公园等,推进实施道路两侧的绿化栽植工程、小区内裸露绿地补植工程。大力推进城市停车场建设。全面完成永乐体育公园改造工程。

    专栏9 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永乐体育公园改造工程项目:打造集1.8公里彩色环形健身步道、休闲健身广场、儿童乐园、室外健身器械场、老年活动广场、多功能运动场地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运动公园。配套完善排水、停车场、应急避难等基础设施,同步提升绿化水平,总投资4500万元。华润热电联产项目:位于鞍山市铁西区鞍钢八家子料场内。与鞍钢集团合作,利用鞍钢集团土地、铁路及启动蒸汽,建设2×350MW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总投资36亿元。老旧小区改造外配套项目: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对城区次干路及街巷路排水管网、供水管网、燃气管网、供热管网进行改造,总投资2.3亿元。经开区道路及地下管网改造项目:完成寿阳路、协作路等10条道路及配套管网约10公里改造,总投资1.5亿元。经开区、高铁新区线网改造项目:建设大道东、协作路北地块、基祥、高铁站东等地,高压架空线路排迁,总投资1亿元。鞍山供热铁西地区余热利用项目:利用鞍钢余热水对八家子地区供暖进行改造,总投资0.86亿元。


    二、全面启动高铁新区起步区建设



    加快高铁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全力做好规划编制、土地整理、环境优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加快启动1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提升新老城区连通性,全力做好“零换乘”综合交通枢纽和主干路网建设,拉开高铁新区发展骨架。

    提升高铁新区综合服务功能。依托高铁枢纽,吸引特色教育产业、物流商贸、总部基地等现代服务业。注重新区品质打造,构建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绿色社区。将新区打造成为活力、现代、品质、宜居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城市门户区。

    专栏10 高铁新区建设项目商业“标准地”土地整理项目: 依据高铁新区功能定位,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完成高铁西站站前广场南地块10万平方米土地整理,达到“七通一平”商业用地,总投资1亿元。高铁连通主干路建设项目:启动建设高铁西站至建设大道1.3公里的高铁大道贯通工程,预计总投资2亿元。一级土地整理项目:高铁新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为加快高铁新区建设,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三通一平”,总投资105亿元 。    物流基地项目:依据高铁新区区位优势,推进航空、高铁公路联运,规划50万平方米铁西物流基地。建设信息交易中心、仓储中心、货物堆场、停车场以及其它配套设施,总投资10亿元。


    三、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高水平新一代信息网络。加快推进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规模组网建设,推进城区和重要功能区5G全覆盖。实施“千兆城区”“百兆乡村”工程,全面优化骨干光纤网络,加快网络向自然村延伸覆盖。


    四、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加强城市标准化治理。突出责任导向,强调标准化要求,科学制定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各个环节的标准。从经验粗放式管理到量化型标准化治理转变,重点在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等方面提质升级。

    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加强对交通秩序、市政设施各类市容环境的长效治理。细化“路长制”“楼长制”“园长制”,强化“门前四包”、物业管理责任体系、消防管理责任体系,打造“市容环境示范路”、“优质物业小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建设治理领域,推进城市治理市场化、社会化,推进城市治理共商共治,形成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

    加强城市智慧化治理。主动接入鞍山城市大脑,利用智慧城市治理平台推进城区治理现代化,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展智慧城区应用场景建设,在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生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升铁西“智理”水平。

    专栏11 推行“园长制”治理模式采取政府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建设口袋花园、袖珍花园、街心花园。按照”一园一长"的原则,实行“园长制”管理,确保毎个花园都有园长。园长由花园所在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兼任,园长下设"四员",即卫生巡查员、秩序管理员、设施维护员、绿化管护员。“四员”由热爱花园建设、园林绿化、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和相关专业人员共同担任,以志愿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园内卫生巡查、秩序管理、设施维护、绿化管护等工作,实现城市花园共治、共建、共享。


    五、大力推动乡村振兴




    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完成行政村乡村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三变”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组织。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持续巩固扶贫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保持现有帮扶政策,保证财政投入资金稳定,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持续加大对岫岩帮扶力度。

    切实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筑守388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严格保护耕地。壮大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培育市级品牌农产品2个。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创建休闲农业示范村3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2个。加强动物防疫,确保养殖业平稳发展。

    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推进“厕所革命”,实现卫生厕所覆盖率85%以上。推动农村居民安全饮用水工程、生活污水排放工程、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程。依托杨柳河、运粮河综合整治,带动人居环境提升,推进沿河禁养区域产业转型。加快农村道路改造,建设“四好农村路”。至“十四五”期末,行政村全部达到人居环境示范村标准。

    专栏12 乡村振兴发展项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为七个村购置垃圾清运设备,建设垃圾存储设施,配备专门保洁人员,实施乡村道路两侧绿化、美化工程,总投资500万元。农村供水、排水管网工程:实施马驿屯等七个村自来水供水及排水管道铺设工程,拟争取专项债2.5亿元。杨柳河铁西段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杨柳河铁西段险工险段治理、清淤疏浚,护岸修筑等治理工程,总投资1亿元。宁远屯酸菜生产基地:依托宁远蔬菜批发市场产业优势,建设酸菜深加工、精包装,产销一体化的酸菜生产基地,总投资2000万元。笔管堡富硒蔬菜种植基地:引进富硒绿叶蔬菜种植技术,发展设施农业,总投资1.5亿元。笔管堡花卉种植基地:引育优良花卉品种,引进高科技种植技术和先进设施,打造设施观光农业基地,计划投资8000万元。



    第九章  

    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铁西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原则,抓好民生实事,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就业创业、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需求,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一、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稳就业保民生。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分类施策、多措并举,推进各类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充分发挥铁西8890就业服务中心功能,规范就业中介服务,动态公布就业信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统筹城乡就业,保持就业稳定增长,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至“十四五”期末,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不低于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深入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落实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制度,不断提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彻底根治农民工欠薪问题。至“十四五”期末,全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分别达到90%、95%、98%。


    二、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



    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发展普惠优质学前教育,科学合理统筹全区学前教育发展。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计划》,鼓励集团化办学和新优质学校发展。探索建立学校、社区、相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的家庭教育指导制度。加强优质人文特殊教育,切实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十四五”期间,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儿童入园率保持在98%以上。至“十四五”期末,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0%以上,公办园在园儿童占比达到55%以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深化德育综合改革,促进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有机融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专、兼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队伍。以打造全国特色足球学校县区为牵引,一体推进音体美劳建设。

    全面完善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实施 《鞍山市铁西区教育系统培训工作三年(2020-2023年)发展规划》,加强“干部、教师、教研员”三支队伍建设,加强“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养。改革完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机制,保证教育经费投入持续稳步增长。深入实施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高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应用率。打造平安校园。


    三、实施健康铁西行动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强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打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道。普及基层医疗机构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打造以区域综合医院为核心、特色专科医院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的多层级医疗格局。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区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推动疾控中心升级改造,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提高新生儿建档率和接种率,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积极培育托育机构的发展建设。通过“双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居家和社区养老智慧平台,深化医养签约合作服务。“十四五”期间,续建社区养老服务站45个,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站全覆盖。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社区邻居节等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新时代好少年”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深入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行动。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区级图书馆、文化馆提标升级,谋划建设铁西区全民健身中心,规范提升基层文化站(室)、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健全区、街、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大非遗、工业印迹等文化资源挖掘梳理保护力度,推进铁西工业遗迹博物馆项目建设,再现铁西厚重工业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壮大基层文化体育队伍,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不断推动铁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五、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做好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做好退役军人优抚安置、保险接续工作,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和医疗救助三项基本制度,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

    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优抚对象的抚恤、生活补助标准,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增长机制。统筹推进扶老、助残、特困供养等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加强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保护服务。增加社会救助投入,不断加大临时救助力度,逐步提高社会救助标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专栏
    13 教育事业建设重点项目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项目:抓住我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契机,在全省率先开展省教育学院与区县共建高质量基础教育实验区合作,从义务教育教学、教研、培训、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发展方向引领、改革措施指导、实施过程帮扶、具体项目支持,推动我区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申报和完成《活力教育思想领导新样态学校的区域推动策略研究》国家级课题。办学条件改善提升项目:对17所中小学校舍加固及升级改造,总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亿元。对13所中小学教学楼艺体馆进行改造,计划投资1.7亿元。教育信息化改造提升项目:对25所中小学互联网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搭建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计划投资3600万元。



    第十章  


    提升环境品质,构筑生态家园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倡导绿色发展方式,以“突破气、巩固水、查清土”为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全过程,全面改善铁西环境质量。



    一、持续开展污染防治工作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升清洁能源比重,全面淘汰非供暖燃煤锅炉和城市居民燃煤用炉,继续推进农村散煤环保炉具替代。强化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实现工业企业全面达标。加强工业生活挥发性有机气体(VOC)、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等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化工园区。至“十四五”期末,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省市考核标准。

    强化水污染防治。落实河长制,继续加强河道综合整治,实施杨柳河清淤工程,确保杨柳河、运粮河省控市控断面达到考核标准。持续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化工、电镀、地块开发等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现状监测,对污染土壤加快治理与修复,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确保全区土壤环境安全。



    二、重构蓝绿交融城区优质环境


    建设杨柳河生态休闲带。强化杨柳河生态整治修复,保留河流生态岸线,加快杨柳河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建设。重构滨河生态空间,打造都市亲子农园,将杨柳河沿线建设成为集农业田园休闲、户外运动拓展、主题公园游乐于一体的城南生态休闲带。

    打造运粮河城市精品绿带。强化运粮河沿线水体综合整治,加快清退沿线地区低效用、闲置用地,做好沿线疏解腾退、增绿补绿,打通河流生态通廊,谋划建设特色主题公园,构建沿河串珠公园带,打造城市中心区的“翡翠项链”。

    重构鞍钢与主城区间绿色屏障。修复鞍钢厂区与铁西主城区间百米防护林带,形成绿色立体防护屏障,减少企业生产对主城区的环境影响。

    构建全域绿色生态网络。继续开展全区植树造绿活动,利用零散、边角地块,推进小绿地、小公园、小森林“三小”建设,构建城市全域生态绿色网络。



    三、积极倡导绿色发展新方式


    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进清洁生产,推动企业绿色升级改造。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快绿色建筑建设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农业种植、养殖绿色化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落实低碳绿色生活方式政策,提倡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等绿色节能创建活动,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



    四、强化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以骆驼山、杨柳河周边区域为重点,加强生态要素整治修复,推进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彰显山水生态价值,实现生态铁西发展目标。



    第十一章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强化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推进“法治铁西”建设



    以示范创建为引领,完善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司法执法制约监督体系,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全面实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工作,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加快从“协调式”普法向“责任制式”普法转变。加强法治文化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快“信用铁西”建设


    推进信用铁西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金融诚信等制度落实,全面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诚信水平。建立“信用铁西”信息公共平台,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信用服务机构。强化信用管理和应用,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失信记录和失信信息披露制度。弘扬诚实守信社会风尚,提高全区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维护“能褒善贬”的社会正能量,使诚信成为铁西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三、夯实“平安铁西”建设


    严防公共安全风险,坚决防止各类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群防群治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和城市平安稳定保障机制。全面提升社会治安综合管理能效,健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工作机制,打好禁毒人民战争,开展“扫黄打非”、“净网行动”。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监管体制,强化依法治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增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效能,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控制一般安全生产事故。



    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作用。落实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引导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促进政府治理和社区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建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打造“8890”幸福驿站,推动信息技术与精细化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开展“三社”联动活动,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社会治理新机制。加大对社会治理的资金投入,打造由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居民自筹的共治、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积极构建与企业、群众、基层“三个互动体系”,广泛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规划保障机制、实施机制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全区上下谋振兴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决策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党的建设“两强两抓”工程,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续净化修复政治生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党内监督与人大、政协、审计、群众、舆论等监督统筹衔接,以严密的监督体系完善治理格局、提升治理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发展环境。

    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落实市委工作法和干部工作法。引导党员干部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动真碰硬,在振兴发展实践中增强斗争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讲格局、讲境界、讲担当,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的理念,要做“局中人”,不做“旁观者”,转变作风、积极有为。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干部教育培养特别是年轻干部培养,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形成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论业绩的鲜明导向。



    二、强化组织和政策保障



    强化组织保障。全区有关部门要按照本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统筹推进相关工作,抓紧推进重点任务、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

    强化政策保障。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政策实施保障。研究学习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政策,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向上全力争取政策、争取资金、争取项目落户铁西。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强化要素保障。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要求,强化责任担当,破解难题瓶颈,提升人才、科技、土地、金融、数据等要素保障水平,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如期完成各项工作,助推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项目支撑



    围绕本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政策导向,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完善重点项目储备机制,围绕促进消费、调整结构、提升功能、改善民生等方面储备一批重点项目,形成动态有序的项目储备制度。实施重点项目目标责任制,加强全过程科学化、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提高协调服务水平。提升政府资金的撬动能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构建多元化投入的市场经济新机制。

    四、统筹规划实施


    加强规划衔接。《铁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是统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体规划。区有关部门要围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明确各部门的重点任务,强化对规划的有效落实。健全以规划为依据的年度计划实施机制,发挥规划和政策的整体合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明确实施责任。各部门和单位都要根据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建立分工责任制,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形成党委领导、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政府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性、纪律性和严肃性,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各部门和单位要根据规划,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高配置效率,确保规划有效实施。